歷史上的禧年
在古代猶太人中,禧年(稱為“山羊年”,因為這個節日是由吹響山羊的角而宣布開始的)被宣布為神聖的一年。在這一時期,梅瑟法律規定:土地—天主是唯一的主人—應回到它以前主人的手中,和奴隸應重新獲得自由。禧年通常是每50年舉行一次。
在1300年第一次慶祝禧年後,由教宗博尼法爵八世確定每100年舉行一次禧年。在羅馬人向教宗克萊蒙六世提出請願後,該期限被縮短為每50年舉行一次。
在1389年,烏爾班六世想把禧年的週期定為每33年舉行一次,為了紀念耶穌在世的年齡。於是教宗要求在1390年舉行禧年,但在他死後,由他的繼位者博尼法爵九世來舉行了。
然而在1400年,在之前規定的每50年舉行一次,博尼法爵九世確認了對湧向羅馬朝聖者的赦免。
教宗瑪爾定五世,在1425年慶祝了一次禧年,並且首次在聖若望拉特朗大殿開聖門。
最後一次50年大慶是在1450年由教宗尼各老五世舉行。事實上,到教宗保祿二世,禧年變為每25年舉行一次。在1475年由教宗西斯篤六世舉行。從那時起,禧年就每25年舉行一次,但不幸的是,拿破崙戰爭阻止了1800年到1850年的禧年慶祝。羅馬併入義大利王國後,在1875年恢復了慶祝活動,但是沒有採用傳統的莊嚴方式。
2015: 方濟各
教宗方濟各在2015年4月11日的《慈悲面容》詔書(Misericordiae Vultus)中宣布了一場特殊禧年,主題為”慈悲”,以紀念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結束50周年。在正式開啟聖年之前,作為教會對受到內戰衝擊的中非共和國的關懷的像征,教宗方濟各在他2015年11月29日的非洲宗座訪問期間,提前開啟了班吉聖母主教座堂的聖門,預示著聖年的開始。梵蒂岡聖聖伯多祿大殿的聖門於2015年12月8日聖母無染原罪瞻禮開啟。”慈悲之門”在世界各地的主教座堂、聖所、醫院和監獄也被開啟。教宗特別設立了”慈悲傳教士”,授予他們赦免那些保留給宗座赦免的罪的權力。
2000: 若望保祿二世
1998年11月29日,同一位教宗以《降生奧跡》詔書(Incarnationis Mysterium,)宣布了2000禧年。在這一年裡,若望保祿二世進行了多次朝聖和一些超出慣常慶祝方式的像征性舉動,包括為教會過去歷史上所犯的罪過請求寬恕,以及為20世紀被殺害的基督徒而做的殉道錄。禧年的重要活動之一是在羅馬舉行的世界青年日,有兩百多萬年輕人參加。教宗還前往聖地朝聖,鼓勵天主教會、伊斯蘭教和猶太教之間的對話。
1983: 若望保祿二世
若望保祿二世於1983年1月6日發布《Aperite Portas Redemptori 》詔書,宣布了特殊禧年,以慶祝耶穌死亡和復活1950周年。
1975: 保祿六世
教宗保祿六世決定,聖年應是和解的一年。他於1974年5月23日發布了《Apostolorum Limina》詔書。在1974年聖誕之夜的聖門開啟儀式上,甚至還有佛教僧侶的出席。這是第一次在全球電視直播的聖年,並慶祝解除了與拜占庭教會的相互絕罰,以及亞歷山大宗主教梅利通(Melitone)的參與。那一年,羅馬受到干旱的威脅,考慮到大量朝聖者湧入城市,實行了水配給。
1950: 庇護十二世
1949年5月26日,隨著《Jubilaeum Maximum》詔書的發布,宣布了1950年的聖年。在禧年慶典之際,教宗庇護十二世宣布了聖母蒙召升天的信條,並將樞機主教團轉變為天主教界的一種全球代表,大幅減少了意大利人的存在,並增加了來自各國的樞機主教的數量。在這一年,大規模的宗教旅游開始興起。阿爾契德·加斯貝利(Alcide De Gasperi)的政府組織起來確保接待數以百萬計的朝聖者,他們獲得了一張 “朝聖者證明卡”,在意大利境內具有護照的效力。
1933: 庇護十一世
同一位教宗還於1933年1月6日,以《Quod Nuper 》詔書,宣布在耶穌逝世1900周年之際舉行特殊禧年。這一事件受到隆重地慶祝。教宗發表了整整620次演講,並有200多萬朝聖者湧入羅馬。超過500輛鐵路車廂被用來運送來自世界各地的信徒。
1925: 庇護十一世
教宗庇護十一世為了突出教會和所有基督徒為了建立更美好社會所付出的努力,於1924年5月29日發布了《無盡的天主慈悲》詔書(Infinita Dei Misericordia),宣布了1925為禧年。教宗強而有力地推動了全世界的傳教工作,這一承諾使他獲得了 “傳教教宗 “的稱號。庇護十一世在梵蒂岡內禁止政治符號,但他是第一位降福意大利統一國的教宗。
1900: 良十三世
《走向終點》(Properante ad Exitum Saeculo)是1899年5月11日良十三世用於宣布1900年為普世聖年的詔書。自意大利統一以來,國王首次在 “王室講話 “中宣布了聖年的到來。教宗向全世界的基督徒發出了喚醒信仰的呼吁。其主要目的是克服基督徒生活現代化和現代生活基督教化的挑戰。這也是首次由意大利當局負責接待朝聖者的組織。意大利的山區也向聖年致敬,從皮埃蒙特到西西裡,全國各地的山峰上都豎起了紀念碑,向救世主表示敬意。
1875: 庇護九世
庇護九世從流亡中歸來,恢復了領土的管理,得以在1874年12月24日以《Gravibus Ecclesiae》詔書宣布了禧年。然而,由於維托裡奧·埃馬努埃萊二世(Vittorio Emanuele II)的軍隊占領了羅馬,無法舉行禧年聖門的開啟和關閉儀式。
1825: 良十二世
以1824年5月24日的《世界的開始》詔書(Quod Hoc Ineunte)宣布的1825禧年期間,良十二世盡管身有病痛,仍竭盡全力加強教宗與基督徒之間的關系,特別是通過一項旨在讓教會的所有力量都投入到打擊威脅信仰的錯誤思想的計劃。來自歐洲各地的325,000多名朝聖者來到了羅馬。最後,由於城外的聖保祿大殿在1823年的前一場大火中被毀,無法使用,教宗將其替換為提伯河西的聖母大殿,供信徒們常規前往。
1775: 由克雷孟十四世宣布,庇護六世主持
1774年4月30日,教宗克雷孟十四世以《我們救恩的施作者》詔書(Salutis Nostrae Auctor)宣布了這屆禧年,同年9月22日他因自然原因去世。
庇護六世於1775年2月15日當選為教宗,幾天後,即2月26日,他莊嚴地宣布聖年開幕,由於聖座處於缺席,聖年不能按照慣例在聖誕節前夕開幕。
1750: 本篤十四世
1749年5月5日,通過《Peregrinantes a Domino》詔書宣布了1750聖年。根據當時的記載,有超過一百萬的朝聖者湧入羅馬,其中包括幾個使團,分別來自西印度群島、埃及和亞美尼亞。湧入的人數如此之多,以至於羅馬的慈善機構和醫院不得不租用一些皇室宮殿。聖伯多祿大殿的穹頂和貝爾尼尼的柱廊第一次被成千上萬的火炬照亮。全市各地放置了3000個十字架。教宗本篤十四世還設立了耶穌受難日游行,即鬥獸場的十字苦路(Via Crucis),將此圓形劇場作為早期基督徒殉道的像征性場所。
1725:本篤十三世
1725聖年,由1725年6月26日的詔書 《Redemptor et Dominus Noster》宣布,這年裡教宗本篤十三世經常乘坐簡陋的馬車前往各座大殿,並參加了各個大赦的儀式。1725年4月15日,他在聖若望拉特朗大殿舉行了羅馬會議的開幕式,會議的討論內容被收錄在32個章節中。在這一年,西班牙廣場的石階也被開放,以連接廣場和山上天主聖三堂。
1700: 由依諾森十二世開啟,克雷孟十一世結束
這屆禧年由依諾森十二世1699年5月18日頒布的《Regi Saeculorum》詔書宣布。由於健康狀況不佳,教宗無法親自主持開幕儀式。然而,在這一年的復活節,雖然病重,但在大量朝聖者的催促下,他在奎裡納萊宮的陽台上頒賜大降福。他於1700年9月27日逝世,未能結束這一聖年。
閉門儀式由克雷孟十一世(1700年11月當選教宗)主持。這是第一次由一位教宗打開聖門,由另一位教宗將其關閉。大量的朝聖者湧入這座城市,以至於當時的一些作家將羅馬城比作巴黎市。
1675: 克雷孟十世
在這個聖年中,克雷孟十世通過1674年4月16日的詔書《Ad Apostolicae Vocis Oraculum 》宣布鬥獸場被重新祝聖,並撤銷了1671年的舉行鬥牛許可。朝聖者中的一個主要人物是瑞典克裡斯蒂娜女王,她在1655年放棄了王位,皈依了天主教,搬到了羅馬的法爾內塞宮(Palazzo Farnese)。此年大約有150萬朝聖者前往羅馬。
1650: 依諾森十世
在這個聖年之際,由1649年5月4日的詔書《Appropinquat Dilectissimi Filii 》宣布,依諾森十世借助著名建築師博羅彌尼(Francesco Borromini)的合作,修復了聖若望拉特朗大殿。這次禧年也引入了一項新舉措:根據1654年1月8日和12日的《Salvator et Dominus 》詔書,禧年大赦也延伸到了比利時省和西印度群島。大約有70萬名朝聖者來到羅馬,他們大多來自鄰近地區,一些新教徒也皈依了天主教。
1625: 烏爾巴諾八世
1624年4月29日,烏爾巴諾八世以《Omnes Gentes 》詔書宣布了1625年的禧年。1625年1月28日,他將禧年大赦也頒賜給那些不能前往羅馬的人、囚犯和病人(《Pontificia sollicitudo 》詔書)。1月30日,隨著宗座簡函《Paterna dominici gregis cura 》的發布,考慮到羅馬正遭受瘟疫威脅,聖保祿大殿的朝聖被替換為前往提伯河西聖母大殿,而對於七大殿朝聖而言,則提供前往羅馬人民聖母堂、提伯河西聖母大殿和盧奇娜聖老愣佐堂的可能性來代替城外教堂(聖巴斯弟盎聖殿、聖保祿大殿和聖老楞佐大殿)。當年約有50萬朝聖者來到羅馬。
1600: 克雷孟八世
此聖年由1599年5月19日的《Annus Domini Placabilis 》詔書宣布。在這個禧年裡,克雷孟八世樹立了一個公開的好榜樣,他在聖周期間聽告解,跪著爬上聖階,在餐桌上為朝聖者服務,每天與12個窮人一起吃飯,而樞機主教們則放棄了穿紅衣作為補贖的記號。很多人積極參與教宗的禧年行動。例如,羅馬的猶太人為教宗提供了五百條schiavine(床毯)。1600年12月31日,有8萬多人參加了聖門的開啟儀式,當年有數百萬朝聖者來到羅馬。
1575: 額我略十三世
1575年的聖年,由1574年5月10日的《主及救贖主》詔書(Dominus ac Redemptor)宣布,並在宗教改革危機之後舉行。這對額我略十三世來說是一個極好的機會,可以按照特倫多大公會議的決定更新天主教。這屆聖年也讓教宗有機會展示教會在現代世界的新角色。教會的虔誠生活模式使對天主的服務與履行國家義務和服務他人相結合。教宗取消了該年狂歡節慶祝活動的費用,將資金撥給聖斐理·乃立所治理的朝聖者醫院。根據當時的資料計算,1575年聖年的朝聖者總人數約為40萬,而當時羅馬的居民約為8萬人。
1550: 由保祿三世宣布,尤利烏三世主持
教宗尤利烏三世在當選後幾天,於1550年2月24日頒布了《Si pastores ovium》詔書,開啟了其前任教宗保祿三世宣布的聖年。他還宣布在下一年的5月恢復特倫多大公會議。
1525: 克雷孟七世
克雷孟七世於1524年12月17日頒布《Inter Sollucitudines》禧年詔書。
1500: 亞歷山大六世
1500禧年的慶祝得到了特殊重視,特別是因為世紀之交這一重大事件。1498年4月12日,《Consueverunt Romani Pontifices 》詔書中止了該年的所有其他大赦,並由1499年3月28日的《在眾多中》(Inter multiplices)詔書再次確認。1499年12月20日的詔書《Pastores Aeterni Qui 》規定,只有聖伯多祿大殿聽告解的司鐸才有赦免罪過的權利。正是亞歷山大六世最終確定了聖年閉幕和開幕的復雜禮儀,此前聖年沒有遵循特定的儀式。事實上,教宗希望以一個具有強烈影響力的事件作為聖年開端,並將其確定為開啟聖門。這明確呼應了聖若望福音的話:”我就是門,誰若經過我進來,必得安全”。
最後,他還規定其他三座宗座聖殿也要為聖年朝聖者保留一扇聖門,在其余時間保持封閉狀態。聖伯多祿大殿的聖門開啟儀式將由教宗親自主持,其他三個大殿的聖門則由教廷使節主持。聖門應該日夜敞開,由四名神職人員輪流看守。
1475: 由保祿二世宣布,西斯篤四世主持
1470年4月19日,教宗保祿二世頒布了《Ineffabilis Providentia 》詔書,明確提到前往聖伯多祿大殿、聖保祿大殿、聖若望拉特朗大殿和聖母大殿朝聖,並按他的意願規定從1475年起應每25年舉行一次禧年。
1473年8月29日,西斯篤四世頒布了《Quemadmodum operosi 》詔書,確認了在此期間逝世的保祿二世發早先宣布的禧年。
1450: 尼古拉斯五世
尼古拉五世通過1449年1月19日的《Immensa et innumerabilia 》詔書,宣布了1450年為下一個聖年,將聖年的間隔恢復為50年。另外,由於教宗對偉大的方濟會傳道員伯爾納迪諾(Bernardine of Siena)的封聖,前往羅馬的朝聖者人數非常龐大。
1390: 由烏爾巴諾六世宣布,博尼法奇烏斯九世主持
1389年4月8日,烏爾班六世的《Salvator noster Unigenitus 》詔書規定每33年慶祝禧年,因此將本應在1400年舉行的慶典提前到1390年。不幸的是,發生在1390年的教會分裂,以及反教宗克雷蒙七世在亞維農的避難,導致了前往羅馬的朝聖者人數顯著減少,因為他禁止法國、西班牙、加泰羅尼亞、蘇格蘭和意大利南部朝聖者以及所有支持反教宗的人向門徒的墓地致敬。
1350: 克雷孟六世
1343年,克雷孟六世接見了一個羅馬人代表團請求他將聖座遣回羅馬並在100年之前宣布一次禧年,隨後他通過《天主獨生子》詔書(Unigenitus Dei Filius)宣布了1350年為聖年。盡管1349年羅馬遭受了瘟疫和一次災難性的地震,但仍有150多萬朝聖者湧入羅馬城參加慶祝活動,這要歸功於教宗的調解,他成功地取得法國和英國之間的休戰,以確保朝聖者的旅途更加安全。
1300: 博尼法奇烏斯八世
博尼法奇烏斯八世於1300年2月22日頒布了《自古即有》詔書(Antiquorum habet),宣布1300年為禧年,強調羅馬人若能在該年內前往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的大殿30次,將獲得大赦,而來自羅馬外的朝聖者只需要前往15次即可。
那一年至少有兩百萬信徒來到了羅馬。那段時間負責在梵蒂岡繪制「降福敞廊」(Loggia delle Benedizioni)壁畫的喬托(Giotto)與大師契馬布埃(Cimabue),是參加禧年活動的著名人物之一。聖若望拉特朗大殿保存著喬托的古老壁畫,正是為了紀念這一事件。
最後,在同年來到羅馬的其他人中,很可能還包括至高詩人但丁·阿利吉耶裡(Dante Alighieri),他在《神曲》的一些篇章中提到了禧年。